近日,吴大澂铜像揭幕仪式、表正书院重启仪式在吉林机器制造局旧址博物馆举行。吴大澂在吉林城期间,曾数次去往松花江两岸,为建造吉林机器局选址;在珲春公务繁忙之际,仍为表正书院拟写“告示稿”……今日故址,犹见当年云飞;铜像矗立,英雄情怀依旧。
问俗观书 了解地情
吴大澂在光绪六年(1880年)和光绪十二年(1886年)两次奉旨出使吉林城,留有《奉使吉林日记》《北征日记》《皇华纪程》三部日记。
光绪六年,吴大澂被授三品卿衔,赴吉林城随同铭安将军办理防务。《奉使吉林日记》与《北征日记》记录的即是这期间他在吉林城所做的事情。《皇华纪程》则记述了光绪十二年吴大澂奉旨赴珲春勘测中俄边界的事情。
光绪六年四月二十一日,吴大澂从北京东便门出发,踏上赴吉林城的旅程;晚间,宿于通州东门外恒裕店。次日,他去拜访了一位熟悉吉林城情况的人。此人名叫高雨人,是通州的一个地方官。高雨人“述吉林地方情形甚详”,并向吴大澂“出示吉林金厂图”。吴大澂看到了“吉林金厂图”,为后来招抚韩边外作了准备……
五月初四,吴大澂来到广宁县,这里已是奉天境内。县知事谈云浦前来拜见,他曾是广东驻防汉军翻译进士,经铭安将军调至吉林城“差委一年”,对吉林城的情况颇熟悉。吴大澂从他那儿又了解到了一些吉林城的情况。
展开剩余89%五月十七日,吴大澂到达吉林城。五月廿二日,吴大澂7时就来到将军府,将上一天拟写的筹建新军的奏折发出,“下午读《吉林外纪》二册”。五月廿三日,他给李鸿章写了一封信,然后又“读《吉林外纪》一册”。《吉林外纪》“成书于道光七年(1827年)八月,系吉林最早的志书”,记录了吉林的疆域形胜、建制沿革,以及职官兵额、时令风俗。
日行百里 夜犹读写
光绪六年吴大澂出使吉林,从京城至吉林,一共用了27天,其间还在通州停留了一天,访问高雨人,平均每天的行程都在50公里左右。四月廿五日,“行四十里,至沙流河镇。又四十里,至丰润县,尖。”在此,他与任知县的故人徐庆铨相见。“午后行五十里,至榛子镇,宿。”旧时称吃饭为“打尖”。“尖”即用饭;“茶尖”为喝茶小坐。
四月廿六日,“五十里,至沙河驿,尖。六十里,至永平府”。五月十二日,进入吉林境内。五月十四日,“行三十五里,至叶尔苏站,尖。又二十五里,至小孤山。又三十五里,至大孤山,宿。”五月十六日,由长岭子经伊勒门、岔路河至搜登站。
从《奉使吉林日记》《北征日记》《皇华纪程》这三部日记可见,吴大澂两次来吉,走了很多地方。松花江畔的吉林城,牡丹江滨的宁古塔(宁安),图们江边的珲春,以及舒兰、敦化、阿城、拉林、三姓(依兰)等地,直到中俄边界的黑顶子,都留下了他的足迹。光绪六年九月间,吴大澂去拉林一带考察垦荒事宜,九月三十日回吉,“三鼓开车,渡舒兰河,行五十里,至乌拉城,尖。又四十里,至旧站,茶尖。雨。又三十里,至吉林省城。”光绪八年春,吴大澂在大绥芬河、小绥芬河一带勘验垦荒地亩。这里尽为原始荒原,遍地沼泽。四月初七,吴大澂晚上宿在吴家窝棚。次日,大雨不止。雨中,吴大澂行至抬马沟地方,晚上即“依山支帐”而宿。过绥芬河时,水大流急,威乎倾覆,“余(吴大澂)与备五、杏圃皆落水,衣履尽湿,遂临河而返……”
在一次又一次的长途跋涉中,吴大澂马上吟诗,灯下挥毫,读写不倦,留下许多作品。《奉使吉林日记》记载,光绪六年吴大澂在来吉的路上,作了《先大父事略》。五月一日,吴大澂为人作一篇墓志铭……七月,往三姓地方勘查可垦荒地。船行松花江上,有时风急不能行,有时“大风忽起,浪高数尺,各船颠簸,几不能泊”,吴大澂在江上的10天,读完《惜抱轩尺牍》一册和《国朝先正事略》四册。
策骑救火 龙山雅会
吴大澂从第一次来吉后的第二天,即五月十八日起,一连几天与将军、都统赴各庙求雨。当时,吉林城内外旱情如火。此时正值农作物的关键生长期,好在求雨之后,大雨“竟夕不止”,旱情得到缓解。
在吉林城,吴大澂还有过两次救火的经历。光绪七年四月十八日,“是夜三鼓时,北门大街银匠铺不戒于火,延烧十二家,策骑前往弹压援救,至五鼓始归”。五月初九,“夜饭后,西关外船营后王姓不戒于火,延烧瓦房、草房三十余间。策骑前往弹压援救,四鼓始归”。两次火灾,都是发生在夜里。一次是火起“三鼓”,“三鼓”即三更,是夜晚23时至翌日凌晨1时;“五鼓”即五更,是凌晨3时至5时。两次火灾,吴大澂皆“策骑前往,弹压援救”。身为钦差大臣,能亲赴火场组织救援,可见其为官的境界。
第一次来吉林城期间,吴大澂曾游览龙潭山。光绪六年六月初四,“大雨,鼎臣(铭安)将军邀游龙潭山。辰刻登舟,沿江两岸禾麻葱茂,烟树迷濛,大似江南风景。午刻到山,赴龙王庙拈香,观龙潭,周围二十余丈,水深不知其底。循崖而南,有神榆一株,树已半枯,每年将军致祭一次。午后对雨开尊(樽),谈宴甚乐。酉刻归。”这一日偏逢大雨,吴大澂一行人于是随缘作雨中游。清晨登舟,至午方到,一路观赏了松花江两岸的风景,只见两岸“烟树迷濛,大似江南风景”。入山之后,先至龙王庙祭拜,随之“观龙潭”,拜望神树,“午后对雨开尊(樽)”,日入(酉刻)时分才归。夜里,吴大澂写了一篇日记:听雨声,看雨景,漫漫午后时光,把盏相对,“谈宴甚乐”……
访韩边外 招而抚之
吴大澂第一次来吉林城,除练兵、垦荒、创建吉林机器局之外,还做了一件大事——招抚韩边外。
韩边外本名韩宪宗,因青年时经常活动于柳条边外而得此名。在长白山深处夹皮沟内,韩边外以“义”为旗,啸聚金工,建立队伍,在山中称王。吉林将军衙门多次对其进行围剿,都无功而返。吴大澂上路之初,即在通州得到高雨人的“吉林金厂图”,那时便已拟定了招抚韩边外之策。
光绪六年十月廿一日,“黎明,出城。拟至木其河,密访韩边外。改服旗装,令勇目牟振邦为前导,策骑而行,仅带仆人张祥、车夫郭四而已。到蓝家屯尖,至桂子沟宿。是日,仅行三十里,泥冻路滑,马行不能迅速耳”。木其河是韩边外家宅的所在地。“改服旗装”,即脱下官服,穿上满族便服,以示亲近。随从者只留一个勇目、一个仆人、一个车夫,并不带护卫兵丁,以示真诚。当时是冬初十月,满途冰雪,“泥冻路滑”,吴大澂沿途经丰满、两家子、旺起、漂尔屯、三官庙,直到常山镇(时称常山子),十月廿四日到达木其河,“韩边外出迎道左,遂至其家”。一番交谈后,两人颇有相见恨晚之意。晚上,吴大澂与韩边外同屋而眠。但最后说到进城之事时,韩边外反悔,“总以年老不能任事”推托。
第二天,经过韩寿德、韩寿春两个侄儿的再三劝导,韩边外终于决定接受招抚,“虽赴汤蹈火,亦所不辞”。吴大澂携韩边外回到吉林城时,已是十月廿九日。一切安排妥帖后,吴大澂于十一月初八赴宁古塔、珲春办理边务事情。
经吴大澂和铭安将军的奏请,韩边外被授予五品顶戴;其子韩寿文,侄儿韩寿德、韩寿春被授予七品顶戴。后来,韩寿文的儿子韩登举在甲午战争的海城外围战中多次打败敌人,为保卫辽阳立下战功。在清末东北地区的历史上,韩家祖孙的故事是一段传奇,吴大澂招抚韩边外的故事也是一段传奇。
殚精竭虑 机器局务
吴大澂来到吉林城后,力主创建吉林机器局,开启了吉林以及整个东北地区近代工业的先河。
光绪六年,来到吉林城后,吴大澂即着手筹建吉林机器局。光绪七年闰七月初二,吴大澂偕僚属多人,“同赴江南,东至甲子街,相度机器局基址,西至马家屯。惟甲子街之东有平川地七垧,土坚可用。马家屯一带地虽平旷,俱系沙土,与建厂不相宜也”。朝廷批准在吉林城开办“机厂”,但建于何地尚未定夺。吴大澂亲率诸人,前往江南地方踏勘。“甲子街”即为改集街,在今吉林大桥南面一带,是松花江吉林城段的一处重要渡口,往来行人众多。那里还有一处集市,也颇热闹。马家屯在今白山大桥南面一带。沿松花江从“甲子街”至马家屯,约八九里,地势平旷,人家不多,但俱是大江冲积的沙土,不易稳固地基。只有“甲子街之东有平川地七垧,土坚可用”。后来,在这块地方建了吉林机器局的火药厂。
八月廿一日,吴大澂又与僚属数人“同赴江北,相度嘎子街地址。申刻,回城”。此处的“嘎子街”也是改集街。“甲子街”“嘎子街”与改集街都属音近异写。“江北”是改集街沿江下游一带,此段江水曲折北流,因方位而被称“江北”。
八月廿四日,吴大澂“出东门外,查勘机器局地址”。这处东门外的地址,距东莱门约八里,最终被选作了吉林机器局的厂址。后来这里被称为“东局子”。
选定厂址后,吴大澂于九月初二“启程赴宁古塔”,十二月初二回来,十二月廿三日又“至机器局,查阅新盖灰棚及续购地基”。
光绪九年三月初五,吴大澂于宁古塔“起表正书院告示稿”。建立工厂,不能没有专业人才。表正书院是专为吉林机器局培养技术人才的学校,校舍设在厂内,开设有测量、算法、机械制造等科目。吴大澂在宁古塔为表正书院拟写了“告示稿”,广发各地招收学员。
光绪十二年二月十二日,吴大澂第二次来到吉林城,次日午后即“渡江至南岸观火药厂”。此时的吉林机器局已能生产多种枪炮。吴大澂编练的新军,配备的就是吉林机器局制造的武器。
二月十五日,吴大澂“自书铜柱铭,交渤生代刻。书大‘虎’字五”。与沙俄勘界谈判结束后,吴大澂和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,在中俄边界长岭子山口共立铜柱,铭文曰:“疆域有表国有维,此柱可立不可移。”同时,在珲春凉水河竖立“龙虎”石刻。石刻为花岗岩质地,并排阴刻篆书“龙虎”二字,左下竖刻楷书“吴大澂书”四字。铜柱的铸造和铭文的镂刻,都是由吴大澂安排在吉林机器局进行的……
二月十六日,吴大澂离开吉林城。诸人送至小东门外关帝庙,“旋至机器局小憩,即在局门东三里团山子渡江,一路风雪兼程,在三月初二日到达珲春,随即投入与俄人勘界谈判事务。三月廿五日,又送急信给吉林机器局”,“致宋渤生书,寄去图们江、大顶子一带地图,属(嘱)机器局司事代画二分,约于初十日前寄来”。勘测疆界,绘制地图,都是大事,不能有一丝错讹。为吴大澂与沙俄勘界谈判制作两份“图们江、大顶子一带地图”,是吉林机器局一段不应该被遗忘的往事。
千里边关 一路诗旅
吴大澂在出使吉林城的路上,多有诗作,其中以光绪十二年来吉所作的诗作最多,后来集结为《皇华纪程》一书。书前录有《奉使赴珲春会同俄官查勘边界牌博换立石碑赋诗纪事》四首诗。
其中的第二首诗:“昔日东征部曲从,羽书星速夜传烽。七年蓄艾知何补,两度皇华岂易逢。驿路已忘曾宿处,云山不改旧时容。中原无事鲸波息,坛坫何妨效折冲。”“皇华”是奉领君命的使臣。在这里,不仅是奉领君命,更是担负国家重责。光绪六年来吉,此番又来,人已是“蓄艾”之年。“蓄艾”,《礼记·曲礼上》解释:“五十曰艾”;“艾”者,“发苍白色如艾也”。这时的吴大澂已经52岁,难免有白发渐生之感。两次“皇华”,所经行之处,竟已忘记前次曾经宿在这里,只是万里云山仍不改旧时容颜,愿此番与沙俄谈判,折冲樽俎,不负使命,捍卫边疆主权。
其中的第四首诗:“词锋敢骋笔如杠,圣德怀柔逮远邦。牛耳当年盟未久,犬牙何事气难降。分流溯到松阿察,尺地争回豆满江。我欲题铭铜柱表,问谁来遣五丁扛。”“笔如杠”“尺地争回豆满江”“我欲题铭铜柱表”,冲天的豪气里,飞扬的是深切的家国情怀。一位爱国英雄的形象在诗句里跃然而出……
正月时,东北地区冰天雪地,寒风凛凛。吴大澂一路疾行,出威远堡门,经莲花街、赫尔苏、杨木林子,至叶赫,进入吉林城境内。二月初七,作了六首绝句。其中的第三首绝句:“车马喧阗趁夕曛,山村士女笑纷纭。皇华诗意无人解,道是鸡林旧使君。”寂寞的驿路上,忽然“车马喧阗”,山村中人相携来看,闻是皇华使者,却不知皇华何意,只道是从前来过的“旧使君”。一个“旧”字,透着吴大澂对吉林城这片土地的无比热爱和亲切之意。
二月廿一日,“吴大澂行五十五里至伊拉门站,尖。又二十里至岔路河站,又二十五里至依拉奇,宿。是夜大雪。”吴大澂在途中作了三首绝句。其中的第一首绝句:“客路浑忘岁月新,山容如睡水含颦。荒村亦有闲桃李,不见花开不算春。”“伊拉门”即今伊勒门,是清代吉林城通往京城驿路上的一处驿站。“依拉奇”即今一拉溪,明代永乐初年在此设卫,清代时设有驿站。一路风景,“山容如睡”,荒村桃李,不见花开,只缘春风还未剪去寒云。这一夜大雪飘飘,山水都睡在雪下……
二月廿二日,过搜登站,过大绥河,过欢喜岭,吴大澂赋诗:“马前父老望春台,六七年中往复回。一笑又登欢喜岭,只疑身入故乡来。”虽说这里不是其故乡,但全诗洋溢着重回故乡的喜悦与欢欣,仿佛在说,这里就是故乡啊!
《奉使吉林日记》《北征日记》《皇华纪程》三部日记,字里行间洋溢着吴大澂“秉持松柏心”的英雄情怀,洋溢着磅礴豪迈的爱国精神,百余年后,仍回荡在吉林的大地山河……
高振环
来源:江城日报
编辑:赵倩雯
初审:王欢
复审:王乃卓
终审:肖模喜
发布于:北京市
下一篇:没有了
